怎样区分“相声”和“脱口秀”?

图片[1]-怎样区分“相声”和“脱口秀”?-弦外音

这本来不难,区分它们的“艺术语言”就可以了。
一门艺术得以确立,是因为它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,一种称为“艺术语言”的东西。比如概括地说,绘画的艺术语言是“表面上的色彩与形状”,再细分下去,如果那“色彩与形式”是“高度提炼且套路化的”,就是“漫画”;如果是“毛笔蘸着墨汁在宣纸上留下的”,就是“水墨画”。

同样,相声和脱口秀都是使用口头语言的艺术,但作为细分,仍然有明显的区别。
相声的艺术语言是“用叙述塑造故事形象”,比如郭德纲用叙述塑造了传奇般的于谦的父亲,但脱离了那些故事,没有人会觉得于谦的父亲真是那样的文武全才。
脱口秀的艺术语言是“用评论表达个人观点”,就是说,脱口秀一定要评论某事,而且即便离开舞台,你也会相信脱口秀演员真是那样想的。

事情本来是这样的。相声的名家老段,美国的经典脱口秀,用这个方法区分起来一目了然,明眼人不会把它们搞混,甚至很难把它们联系起来。

但在国内,它们并没有朝着这个方向继续发展。
一方面,脱口秀要求在评论中表达个人观点,尤其是对时事的个人观点。那么,如果观点不新颖、讽刺不露骨、反思不通透,这场演出就没意思。
而这恰恰是我们的舆论环境不允许的事情。
所以,国内的脱口秀完全抛弃了观点这个核心,退变成了”笑话合集“,沦为一种献媚的喜剧,连演员都在向丑角靠拢,以便在走马观花的人流中吸引流量——这与道光年间相声草创时的形态一模一样,如今的脱口秀演员关心的甚至是”包袱响不响“这样的相声问题。

另一边,相声遭遇的却是另一个困境:严重缺乏创作能力。
拿相声的名家老段与这二年的新作品比一比,你会明显发现,老段从头到尾往往是一个连续的故事,似乎在把一段诙谐的往事同你娓娓道来,你听完了很容易复述一遍。
但新作品就哪哪都不挨着,你可能会被其中一两个有趣的局部逗笑,但整个相声听完了之后绝难复述,连起个题目都好难。
直言不讳地说,这股风气源自德云社,而他们遇到的大难题,也是当代新式相声的大难题:为了在现代社会生存,他们把演员包装成明星,这是好的。但他们又没能像现代的商业艺术那样确立演员和编剧的分工,让演员就锤炼演技,编剧就钻研剧本,而是延续了传统的学徒制,让这些既脱离了现实生活,又普遍文化低劣的演员自己搞创作。
那他们写出来的必然不是完整的故事,而只能是合集笑话,纯粹是在经营演员个人的喜剧形象,看起来越来越像脱口秀,甚至干脆就学脱口秀了。

所以你会发现,脱口秀与相声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了,最终,它们大概会融为一体吧。
我没有说这有什么不好,京剧也是昆曲和棒子皮黄融合的,照样是国粹。
我只是担心,它们融合了,也不过是笑话合集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0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表情代码图片

    暂无评论内容